EN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我院李平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经管FT50顶刊《Research Policy》发表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9-08| 点击:

近日,我院金融系李平教授课题团队的研究成果“Do the elite university projects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Evidence from NSFC grants”在国际FT50期刊Research Policy在线发表,论文第一单位为美高梅官网正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专利申请量约160万件,居世界第一。科技创新不仅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也为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作为创新的重要源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基础创新的推进密不可分。因此,在基础创新主战场上,高等学校的科研竞争能力受到广泛关注。

上述研究成果以我国广泛实施的“211工程”项目为政策冲击变量,应用我国高校每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SFC)数量和资助金额作为高校科研竞争能力的评估指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相较于未进入211工程项目的高校,成为“211大学”显著改善了高校的科研竞争能力(其获取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和资助金额显著增加)。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进一步发现,创新改善效应主要源于人才的流入、科研经费的提升和学术声誉的增加。研究还发现,存在211大学的地区,非211高校的科研竞争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此外,成为985大学后,科研竞争力大约比211大学高20-30%。

现存的相关研究广泛关注于发达国家的高校创新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基础科学领域集中资源创新突破的探索还不足。同时,现有文献大多以定性分析和校企关系为视角探索高校创新的影响因素。而本研究以中国大范围实施的“211工程”项目为出发点,利用1999年以来各高校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和资助金额为代理变量,定性刻画了该基础创新激励计划的经济后果。同时,该代理变量相比专利和学术论文具有时效性高、专业性强等特点。此外,该研究还对如何降低城市间创新发展不平衡具有一定的启示。

近年来,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稳步增长,2022年达到49900篇,占全球份额的27.3%,较2021年增长了16.2%。211工程项目的成功可以归因于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对资本的充分吸引。该研究为要素流动提供了有价值的洞见,为中国创新能力的飞跃式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解释。此外,该研究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溢出效应,即211工程项目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同一城市的非211大学的科研竞争力。如何平衡效率和公平,以降低这种负面影响,提升研究生态建设也是在制定创新激励政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